在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等28日聯合舉辦的「低碳能源 零廢未來」論壇上,民建中央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鎖定效應是潛在的風險」,當前必須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低碳技術發展的創新,組織產學研各方力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研究化石能源低碳技術與方案,解決經濟型儲能技術等問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優化能源技術。
吳曉青表示,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舉措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準和規範、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及準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等。
從現有的國情看,這四個方面中國都略顯不足。其中,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建設的短板效應明顯,總體技術水準仍然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而且低碳技術相對落後,已成為現階段制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因素。
論壇上,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也表示,碳中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突破。但從全球角度看,落實巴黎協議還存在三大缺口,即承諾缺口、資金缺口和技術缺口。現在很多的低碳技術還沒有出現。
科技部等九部門近日印發的《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按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基於中國2030年和2060年經濟社會發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預測,研究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並構建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實施方案明確,在科技部已開展和正在部署的相關工作基礎上,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創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實施方案》編制過程中充分吸納。按照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總體安排,與相關部門編制的實施方案做好協調和對接。
論壇上,微能源網協同創新平臺、碳中和綠色發展創新平臺同時揭牌。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碳中和綠色發展創新平臺與微能源網協同創新平臺主席趙華林表示,碳中和與綠色發展需要形成全社會的協同合力。應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專案、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加強國家科技計畫對低碳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專案、基地和人才協同,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創新和政策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對此,吳曉青表示,低碳創新與綠色發展不僅僅是科研工作者的任務,更是產學研、政府與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綠色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作為綠色經濟的強力推動者和創造者,政府應緊跟國家總體的佈局,更好地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制定低碳技術與低碳經濟頂層的設計,完善政策措施與法規體系。
同時,企業應發揮市場主體的推進作用,推進低碳技術的產品化,形成更多更好更適用的低碳產品和低碳服務。由於短期內難以擺脫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能耗高度依賴,中國低碳轉型將是一個長期並艱難的過程,低碳技術發展也將面臨諸多障礙,因此更需要推動協同低碳創新。
論壇上,專家們建議,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技術引領的節能減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並開展一批典型低碳技術應用示範,促進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權保護,推進完善國家科技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建立低碳技術侵權行為資訊記錄並納入中國公共信用共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