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即首批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計畫正式掛網,標誌著經過7年的暫停後,CCER市場正式重啟。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碳市場形成了雙輪驅動模式,包括碳配額和CCER兩部分,擴大了碳市場的參與群體,增強了市場交易活性,有助於降低減排成本,加速中國碳市場的發展。
中國的碳市場由兩部分組成:碳配額和CCER。碳配額市場是強制減排機制,主要針對大排放企業,這些企業若超過排放上限,需購買額外的碳配額來抵消超額排放。相比之下,自願減排市場則涉及通過可減排項目生成的減排量,這些項目經過國家相關機構登記後,可以在自願減排市場上交易。控排企業可以購買CCER配額來抵消部分排放量,但抵銷比例通常不超過控排企業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目前,中國碳市場僅涵蓋電力產業,這一市場總共涵蓋了約4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目前的規定,使用CCER抵銷的上限為5%,因此理論上對應的CCER需求量約為2億噸。然而,根據9月9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室發布的公開徵求意見函,《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產業工作計畫(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兩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包括啟動實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以後),積極推進水泥、鋼鐵和電解鋁行業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這意味著鋼鐵業將很快納入碳排放市場。鋼鐵業每年的碳排放量約為18億噸,加上水泥和電解鋁產業,市場預測CCER的需求量將增長至約4億噸。但目前市場中剩餘的可流通CCER數量不足1000萬噸,顯示出需求缺口非常巨大。
隨著第二期碳配額清繳履約週期的開始,中國碳市場價格屢創新高,已突破80元人民幣/噸大關。9月3日,首鋼股份旗下遷鋼公司組織了CCER競價交易,轉讓了148.7169萬噸CCER,轉讓均價達到96元人民幣/噸(含稅),同日中國碳市場配額收盤價為93.07元人民幣/噸,遷鋼公司CCER平均成交價高出2.93元人民幣/噸,公司獲利約為1-1.2億元人民幣。
今年中國碳市場的推進情況顯示,中國已為碳市場擴容做好了準備,鋼鐵業也即將納入碳交易市場。這不僅加快了中國碳中和進程,還能應對全球首個「碳關稅」,即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CBAM將於2023年10月1日實施,過渡期至2025年,進口商需報告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提交產品碳足跡評估報告,但不需支付費用;2026年起,CBAM將全面執行,歐盟將對從境外進口的鋼鐵、鋁、水泥和化肥徵稅。根據中國目前向歐盟出口的鋼鐵製品量預測,中國每年可能需支付約20億元人民幣的「碳關稅」,每噸鋼鐵增加成本約652-690元人民幣。
因此,鋼鐵企業在未來必須減少碳排放,以降低成本。儘管高爐+轉爐依然是中國主要的煉鋼方式,這種方式的碳排放量仍然是所有煉鋼方式中最高的。氫冶金和綠色能源的冶煉技術雖能極大減少碳排放,但因成本、綠色能源供應量及技術難度問題,短期內實現大面積工業化仍有困難。研究表明,全廢鋼+電弧爐的冶煉方式是快速降碳的經濟有效手段。
根據近兩年的發展趨勢,一些大型鋼廠已經開始規劃將產能逐步置換為電弧爐產能。2022年,中國高爐產能為10.2億噸,電爐產能為1.91億噸,與2016年相比,高爐產能下降了0.54億噸,電爐產能增加了0.71億噸,電爐產能佔粗鋼總產能的比重提升了5.6個百分點,達到14.8%。在中國碳交易市場逐步完備的情況下,鋼鐵業納入碳交易市場的加速推進預計將使電弧爐產能比重顯著提高,而作為電弧爐主要原料的廢鋼需求也將增加,可能成為行業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