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於首屆「印尼鎳業會議」上獲悉,印尼正在與歐盟合作,發展其自身的碳排放交易制度(ETS),以因應歐洲即將於2026年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印尼工業部綠色工業中心負責人Apit Pria Nugraha表示,該國正在與歐盟委員會密切合作,建立碳交易制度,以抵消CBAM機制下潛在的關稅與其他貿易成本。該措施將於2026年推出。
Nugraha指出,他們正與歐盟委員會攜手合作,建立一個強制性的碳市場。其動機之一,是希望藉由碳信用額來抵銷CBAM的相關關稅。
他補充,印尼也正加速對不鏽鋼產業進行脫碳改造,包括更換新型爐具並升級設施,以因應CBAM的規範。雖然印尼目前最大的不鏽鋼出口市場是中國,但該國也有志成為全球不鏽鋼、鎳與鈷的主要供應國,尤其是為電池產業提供關鍵原料。雖然CBAM目前尚未直接涵蓋鎳,但因為不鏽鋼已被納入,其影響仍會間接波及鎳業。
Nugraha表示,他們也在研擬各種配套措施,例如針對取得綠色認證產品給予優惠待遇、將永續績效指標與出口利益掛鉤,以及提供降低創新風險的融資解方。凡能及早符合CBAM與ESG標準的企業,將可享有價格溢價與策略性合作機會。印尼必須加速行動,在品質與永續性上成為領先者。
鎳業產業面臨更嚴格檢視
隨著CBAM實施在即,加上車廠在電動車轉型過程中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要求日益提升,印尼快速成長的鎳業將面臨更嚴格的國際檢視。
印尼鎳業公司(Nickel Industries)永續發展部門主管M. Muchtazar在會中指出,ESG已是全球金屬與礦業企業的首要關注重點之一,這已經無法再忽視。那些具備完善ESG政策與落實能力的公司,將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他說明,該公司即將啟動的新一代高壓酸浸(HPAL)製程,將可大幅降低鎳礦開採的碳足跡,並將導入太陽能發電與硫化物工廠餘熱回收。根據CarbonChain的報告,該公司每生產1噸一級鎳的碳排量約為6.97噸二氧化碳,遠低於業界平均約13噸的水準。
Carboneer公司董事總經理Simon Goess表示,CBAM未來很可能形同對高排放產品的一種「有效進口關稅」,且涵蓋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至包括一級鎳等產品。
他預估,若CBAM於2030年起納入間接排放計算,則到2034年時,一家每年進口8.5萬噸生鐵、鎳鐵與粗鋼的業者,恐須負擔高達2,000萬至4,000萬歐元(約2,280萬至4,550萬美元)的碳關稅,這將占進口價值的相當大一部分。
Nugraha最後強調,綠色鎳不只是口號,更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他們必須立刻行動,將永續精神深植鎳產業中,不只是為了符合法規,更是為了強化韌性、提升獲利與爭取全球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