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和汽車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受到多方面驅動,主要分為外部與內部兩個層面。
外部驅動因素方面: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歐洲推出了針對進口鋼材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政策,對中國鋼鐵業施加了壓力。這些政策強調了碳排放標準,使得中國鋼鐵生產企業不得不考慮如何降低碳足跡,以避免貿易壁壘的影響。
同時,歐美車企的低碳策略對中國車企形成了標桿壓力,促使其提升生產標準,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隨著中國汽車出口量的增加,尤其是向美歐市場,這種壓力愈加明顯。
內部驅動因素:
中國的雙碳戰略(碳達峰與碳中和)推動了鋼鐵業的改革,作為高碳排放的重點行業,鋼鐵業必須加速轉型以實現低碳目標。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及碳市場的建立為鋼鐵業提供了新的動力。
隨著公眾對環保意識的提升,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加,這將推動鋼鐵企業進一步改進其生產工藝和產品。在未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及相關政策的完善,內部驅動因素可能會逐漸增強,特別是來自一般公眾和下游產業(如汽車產業)的需求。
車輛端綠色低碳鋼鐵的應用方面,目前,中國在燃油車及新能源汽車中使用綠色低碳鋼鐵的規模相對較小,正處於市場導入期。鋼鐵生產企業如寶鋼和首鋼在低碳產品的開發上取得了一定進展。
寶鋼在2023年推出了電爐和高爐大比例廢鋼產品的小批量供應,計劃到2025年實現氫基豎爐的汽車板批量供貨。
首鋼的研發涵蓋多種鋼種,包括IF、LCAK和HSLA,並成功實現50%廢鋼比的汽車用鋼供應,這些產品的環保效益明顯。
目前較易採用的結構件包括面板和部分內部構件,因為這些結構件的強度和性能要求相對較低。反之,對於要求高的表面覆蓋材料,如烘烤硬化鋼,其採用將相對困難,因為需要保持表面品質。
不同鋼鐵脫碳生產技術的優缺點各異,影響車用鋼鐵的生產流程、成本及環保效益。
目前主流的低碳鋼生產技術包括:電爐高比例廢鋼技術和轉爐大比例廢鋼技術。電爐技術的脫碳潛力更高,能達到60%的減排,但初期投入較大。
轉爐技術在減碳方面相對低,約30%的減排潛力,但它的生產流程更為成熟,適合大規模生產。
不同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路徑將直接影響鋼鐵的性能、成本及市場競爭力。鋼廠需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來調整生產策略。
目前對於車用綠鋼產品的評估主要依賴於碳足跡報告與第三方認證。評估方法為鋼廠需提供相應的碳足跡報告,這些報告通常依據國際標準進行,能夠清楚地揭示產品的環保性能。
而中國國內目前尚未建立統一的綠鋼標準,但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正在逐步完善。
展望未來,隨著國家層級綠鋼標準的推進,建議以2020年產業碳排放的平均為基準,根據不同的降碳幅度設定產品等級,以提高產品透明度和市場認可度。
綠色低碳鋼的溢價能力仍在探索中,關鍵在於用戶對降碳效果的認可。根據市場情況,綠鋼的溢價範圍通常在500到1000元人民幣之間。產品性能若相同,用戶不會為生產過程的不同支付更高價格。因此,鋼廠需規劃降碳路徑,確保與產品售價之間的正比例關係。
要進一步推動綠鋼的採購與使用,必須從政策層面進行引導。應該制定相應政策,強制主機廠使用綠鋼,或提供經濟激勵來促進綠鋼的採購。此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及雙積分制度的實施也將激勵企業積極使用綠鋼,這樣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
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促進鋼廠和主機廠的合作,共同推廣綠鋼的使用。可以考慮單批次平價購買和有保障的產能預購合同來增強合作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