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十四屆全中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上,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強調,中國經濟總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翻了一倍多,但環境質量並未因此惡化,反而持續改善,部分領域更有顯著提升。他表示,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互融合、彼此支撐的,沒有綠色低碳就無法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針對當前的環保治理方針,他明確指出,對於環保績效良好、依法合規的企業,政府將堅持「不干擾、不增加負擔」的原則,同時對各類簡單粗放的「一刀切”治「理、脫離實際的層層加碼整改以及形式主義的環保走過場現象,將堅決反對。他還提到,2024年生態環境部出台了《排污許可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排污行為,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方面,生態環境部近年來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環境狀況,實行精準、差異化管理。其中,「三線一單「制度已成為重要抓手,即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並據此制定各區域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截至目前,中國已劃定超過44000個環境管控單元,形成了高水平保護的制度基礎,並應用於長江沿岸化工企業的搬遷整治,實現了長江岸線的水清岸綠。
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培育和發展綠色生產力,2024年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新質生產力的政策,並出台了支持民營企業的22條舉措。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首次頒布了產品碳足跡通用核算國家標準,建立了電力碳足跡因子,初步構建了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此外,一系列排放標準的制訂與修訂推動了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與數字智能轉型,其中,火電、鋼鐵、水泥等行業的超低排放標準及改造工程,使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和清潔鋼鐵生產體系。
在市場機制方面,生態環境部通過推動中國碳市場建設來促進減污降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配額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價格保持穩定上升。自碳市場啟動以來,中國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已累計下降8.78%,為企業節約碳減排成本約350億元。此外,碳市場的覆蓋範圍也進一步擴展,啟動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從市場角度推動綠色轉型。
黃潤秋特別提到,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已累計完成9.3億噸,其中包括重點工程改造和全流程改造,這項工作將進一步提升鋼鐵行業的綠色競爭力。他強調,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目標不僅是減污降碳,更是要推動產業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使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