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協同推動降碳減污、擴綠成長,並加快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會議強調,要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中國碳市場的建設,並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系統和碳識別認證制度。此外,會議還提出要積極穩健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促使中國經濟發展在綠色、低碳路徑上加速。
碳市場發展與擴容
截至12月20日,中國碳市場的成交總量已達到6.24億噸,成交總額達到423.98億元人民幣,顯示出碳市場持續擴容並獲得積極發展。根據梅德文(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表示,碳市場的運作穩定且價格逐步上升,顯示出市場活躍程度不斷提高。隨著鋼鐵、水泥、電解鋁業等行業納入碳市場,預計2025年碳市場的碳配額將達到80億噸,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生態環境部於9月發布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涵蓋水泥、鋼鐵、電解鋁業工作計畫(徵求意見稿)》,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隨後,為了推動這一進程,生態環境部於2024年12月發布了鋼鐵業的碳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進一步為三大行業的碳市場運作做好準備。
企業方面,像首鋼集團和海螺水泥等公司積極展開碳減排工作,並進行低碳技術創新。首鋼集團今年申請了低碳排放的轉爐冶煉方法專利,並積極投資光伏發電項目。海螺水泥則加大了在節能降碳、綠色環保等領域的技術攻關,並發展了光伏、風電、儲能等項目。
12月19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合作,編制了上海碳價格指數,旨在反映碳市場交易品種價格的整體變化,並幫助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評估碳減排項目的風險與效益。
零碳園區建設提速
零碳園區被視為推動低碳技術發展的重要場景,並可為氫能、綠醇、新能源儲能技術等新興技術提供應用示範。12月13日,工信部提出要加快零碳工廠和零碳工業園區的建設。中國範圍內的零碳園區建設已經提速,並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實踐。今年,雲南省首批零碳園區已進行協同降碳探索,並推動綠色能源與先進製造業的融合。
11月,江蘇省常州市也確定了首批8個近零碳試驗園區,並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成10個以上的近零碳園區和15個以上的近零碳工廠,並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據了解,中國目前擁有約200個零碳和近零碳工業園區,這些園區在能源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碳足跡管理系統的建設
在碳足跡管理系統建設方面,中國已加快了步伐,並於2024年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根據計劃,到2027年將初步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並到2030年制定約200個重點產品的碳足跡會計規則標準。這一系統將有助於推動產品碳足跡的管理與減排,並對企業碳排放情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測。
在此背景下,紡織業也開始積極展開碳足跡管理工作。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啟動碳足跡管理系統的標準編制工作,將為企業提供統一的指導原則與方法,幫助其提升環境績效,並增強市場競爭力。
培育綠色成長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速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並營造綠低碳產業的健康發展生態。各大龍頭企業在這一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中國金茂和恆尚節能等企業在推廣綠色建築材料和超低能耗建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並且中國華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也取得了突破。
隨著各項政策的逐步實施和技術創新的推進,中國將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中發揮更為重要的領導作用。零碳及近零碳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將成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驅動力。